中国无极灯突破西方光源技术封锁漏洞
来源:商友照明 发布日期:2010-4-30 11:46:00
无极灯发展三大时间点 无极灯从诞生到现在,已经经过100多年的时间。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有三大时间点记录了世界上无极灯技术的发展。
1907年,美国科学家PC.Hewitt申请了感应无极灯原理的专利,汤普森(J.J.Thomson)、泰斯勤(Tesia)等人则发明了高频无极灯。但是,由于当时电子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这种灯只能在实验室存在,没有进入市场。
1991年,日本松下公司首先推出了Everbright无极荧光灯并投入日本市场,当时27w的Everbright无极荧光灯光效是37lm/w,平均寿命是40000小时。同年,Philips公司的QL无极荧光灯也投入市场。QL无极荧光灯光效达到了70lm/w,平均寿命是60000小时。
1994年,GE公司推出了GENURA无极荧光灯,这是一种镇流器与灯一体化的紧凑型无极荧光灯,其结构与Philips的QL无极荧光灯相似,外形与反射型白炽灯相仿,工作频率也选用了2.65M,光效是50lm/w,寿命是15000小时。随后Osram公司推出了ENDURA无极荧光灯。ENDURA无极荧光灯工作频率是300KHz,光效达到了75lm/w,平均寿命是60000小时。
中国企业从试水到规模化运用
1998年,河北宝石集团在实验室点亮国内第一盏无极灯。随后,宝石集团正式进入高频无极灯生产领域。这是无极灯第一次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是无极灯的“星星之火”.谁能想到,这点“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的时候,已是十年之后。
2003年,上海宏源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把IC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应用到光源制造业,成功发明了LVD低频无极灯。紧接着上海宏源积极地将LVD低频无极灯推向市场,开始了市场试水历程。
2005年,浙江大学电子信息技术与系统研究所同元光德企业合作开发的射频无极灯技术,成功地突破了成本瓶颈,使无极灯的造价大幅度降低。这是一次对无极灯技术进行改革的尝试,并在市场上不断验证。正由于最早进入无极灯市场的企业一次次对市场的启蒙,一次次为无极灯的推广摇旗呐喊,才有了无极灯渐成燎原之势的今天。
2007年后,随着有30多年照明产品生产经验的东莞商友照明等相关企业进入无极灯领域,无极灯的市场化推广、品牌推广已成大势所趋,无极灯成为光源市场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如今,无极灯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分成两大流派:低频无极灯流派与高频无极灯流派。上海宏源照明、东莞商友照明等都是低频无极灯流派的代表,而河北宝石集团、深圳格林莱照明等都是高频无极灯中的优秀企业。高频无极灯采用内置磁场感应发光原理,而低频无极灯则采用外置磁场感应发光的原理。两者的主要区别为散热与磁场频率不同。
无极灯与LED差异明显
与LED一样,无极灯在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更多时间作为科研成果沉睡于实验室。作为继节能灯之后广泛兴起的光源产品,无极灯和LED都被冠名为“新光源”.但是,两者实质上差别巨大,发展方向也有差异。
从技术上来说,无极灯与LED照明采用的是不同技术,但是两者的产品寿命、节能效果、光衰等方面都相差不远。从适用类型来看,LED灯与无极灯各有分工,大功率的LED灯无法与无极灯相比,同样,在小功率的、景观照明、指示照明、显示屏上,无极灯又不及LED灯。
从市场表现而言,无极灯根本无法与LED照明比肩。目前,LED照明已经成为照明行业人士普遍认同的未来光源发展新方向,各大照明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LED照明产品研发,市场上的LED照明产品也十分丰富。与LED照明相比较,无极灯认知度和普及率都比较低,只有少数企业投入精力研发无极灯产品,而且与无极灯光源配套的灯具产品也十分匮乏。
无极灯不是西方企业的专利
目前中国产的无极灯占到世界份额的90%,且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其中,国内很多无极灯生产企业一起步就把专利拿在了手里,但是又都不同,虽也曾有企业为专利事宜对簿公堂,但均无果而终。
2005年前后,世界光源巨头欧司朗曾针对专利问题起诉过上海宏源,结果以败诉而收场。而在2007年,上海宏源也针对专利问题起诉源光亚明,结果以宏源撤诉而结束。因此,在无极灯领域还尚无哪家企业能够表明自己掌握了独家技术。专利问题成了不是问题的问题,所以,对无极灯企业来说,有了技术的门槛,却少了专利的枷锁,呼吸更加通畅。有行业人士分析,无极灯在中国的发展,为中国照明企业突破西方光源技术封锁打开了一个缺口。